关于举办2006年吉林大学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选拔赛的通知   
          (部门:     教务处 日期: 2006-4-20 10:38:56)
                         校教字〔2006〕31号
  各有关单位:
      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由位于美国的计算机协会组织的年度性竞赛,
  是全球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能力竞赛活动中最有影响的一项赛事,它已成为国内外各高校
  展示实力、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广阔舞台。我校于2002至2005年参加亚洲
  预赛,在学校、计算机学院大力支持和代表队的刻苦努力下,共获得银奖2块、铜奖6块
  ,竞赛成绩在不断稳步提高。
      为丰富校园学术气氛,进一步提高我校同学的计算机编程实践能力,鼓励和培养具
  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提供给更多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我校将举办2006年ACM/ICPC
  选拔赛暨吉林大学第四届程序设计竞赛。本次比赛由吉林大学教务处、吉林大学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旨在从全校同学中选拔优秀的程序设计人才,作为新一届吉林大
  学ACM竞赛代表队的预备队员代表学校参加亚洲地区预赛,并对优秀选手进行奖励。
      竞赛计划于2006年5月20日在吉林大学前卫校区逸夫楼举行。
      一、竞赛组织
      竞赛由学校教务处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组成ACM/ICPC竞赛组织委员会,负
  责竞赛组织、指导和具体事宜安排。
      组  长:  付景川(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春光(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组长:  邬永滨(教务处副处长)
                胡  亮(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  员:  郝彦辉、金京姬、郭东伟、李强
      竞赛邀请吉林大学计算机学科知名专家组成顾问组。
      成  员:  刘大有(教授、博士生导师)   鞠九滨(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吉贵(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长海(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  磊(教授、博士生导师)
      竞赛裁判长:郭东伟 副教授
      竞赛支持网站:  
      竞赛联系地点:前卫南校区萃文楼501。
      竞赛交流平台:吉林大学BBS 牡丹园-电脑技术-算法版
      
      二、参赛对象
      凡吉林大学在校本专科生均可报名参加。年级、专业不限。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
  本次比赛学生以个人身份参加,每人独立参赛。参赛同学应在竞赛网站上注册参加热身
  赛, 在报名时提供个人资料。参赛同学应保证自己身份等资料的真实性。以往学校代表
  队同学成绩不影响其他同学排名及奖励。
      三、竞赛评奖
      1、为鼓励优秀同学,本次比赛设立若干奖项,获奖者将获得奖品及证书。
      2、比赛设一等奖,约3名;二等奖,约5名,三等奖,约10名。其他成绩较好的同学
  将获得纪念奖。往年学校代表队成员不影响新参赛同学排名得奖。
      四、竞赛日程
      1、本次比赛的报名时间为4月18日-4月30日。报名方法为通过acm0.jlu.edu.cn网上
  报名,通过网上报名的同学需在4月29日、30日晚18时至21时在吉林大学前卫南区萃文楼
  501确认,并领取辅导材料。本次比赛和报名不收取任何费用。
      2、比赛时间初步定于5月20日上午9时(星期六)。
      3、比赛地点初步定于前卫南区逸夫楼二楼机房。
      4、比赛当天日程安排: 
         9:00-9:10 入场完毕
         9:10-9:30 测试环境,热身
         9:30-9:40 休息10分钟
         9:40-14:40 正式比赛
         14:40-15:00 休息,等待成绩计算
         15:00-15:20 发奖,闭幕式
         参赛选手须自带饮料和食物,中间不休息
      五、网上热身赛日程
      为帮助参赛同学正确参赛,在参赛中发挥自身最大潜力,竞赛组委会在JOJ网站举办
  以下网络热身赛。
         4月22日晚6时
         4月29日晚6时
         5月1日晚6时
         5月8日晚6时
      六、竞赛细则
   请参看acm0.jlu.edu.cn网站的具体说明。
                                                                                                                         教 务 处
                                                                                                                    2006年4月18日